今天是: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你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> 思政教育 >> 正文

  • 对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的探讨 [谢 洪]
  • 作者:本站  发布于:2009-04-11  点击: 字体:【
  •      

    对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的探讨

    英语系     谢 洪

     
        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完整连续的工作,我认为遵循这一规律,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,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,即从德育工作抓起,把研究班主任的工作方式方法作为工作的重点,又不忽视抓好从身边的小事。根据“育人为本,德育为先”的教育方针,我们在学生管理中首先注重教育,其次是管理。
        一、从德育工作抓起,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,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切入点。
        (1)根据品德自身的特点,实施信仰教育。德育和智育有着明显的不同。
         智育主要解决知不知、会不会的问题,德育主要解决信不信、行不行(行动不行动)的问题。
         德育有别于智育,它是一种信仰教育。邓小平说过“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,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?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,有马克思主义信仰,有共产主义信念。”在德育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信仰。一个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,甚至也可能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,但绝对需要也肯定存在一定的人生信仰。
        (2)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,逐层实现德育目标。
        教育,要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,德育作为教育的其中之一,也应当遵守这铁一般的规律。我们把德育目标由低到高分出三个层次:第一层次,是最浅层次,要求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,这是道德的底线;第二层次,是弘扬的层次,这是以集体主义、爱国主义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;第三层次,是追求的层次,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、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。
        我们在德育中经常提倡要“助人为乐”,其实,那是一种很高的理想境界,现实生活中对“助人”乐此不疲的人有多少呢?所以“助人为乐”的这个目标,虽然注意到超越学生原有思想境界的一面,可是它脱离实际,“谁喜欢一辈子干好事呢”?学生觉得高不可攀。如果能降低一个层次,变为“乐于助人”,许多学生就很乐意去这样做,少数人如果还做不到,那么再降低一个层次“不妨碍别人”。现实教育中我们总是喜欢把德育目标定得过高,不屑于提“不妨碍别人”的要求。倘若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心里存有“不妨碍别人”的观念,那么整个社会风气就会焕然一新。所以,在专业科德育中,我们不妨对少数德育上的“后进生”适当降低德育目标层次,教育他们从最低层次做起。
        (3)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,开展多样性德育活动。
        根据学生喜欢独立思考、独立判断的思维特征,我们可以开展道德辩论活动,设置道德两难问题,比如:牺牲个人生命保护公共财产人道吗?冒死救人该不该索要报酬?美国人该不该向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原子弹?……道德辩论活动,不仅可以结合时代的新特征,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,还可以在现实冲突中提高对道德行为的抉择能力,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动。
        学生的年龄特征还表现为接受性强,对新的思想观念、行为方式很容易适应,但是也有盲目追求时尚、随大流的弊病,在新事物面前良莠不分,教师千言万语、苦口婆心式的道德说教总是无济于事,我们在这里提倡读好书活动,它是一种持久有效的德育方式。像《复活》、《巴黎圣母院》、《战争与和平》、《家》、《我的童年》、《平凡的世界》等,让学生和大师级人物对话。确实,许多文学名著历久弥新,就是因为其本身有着强大的感染力,这种感染力就是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,它能让学生净化灵魂、升华人格,在潜移默化中书中弘扬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。
        (4)缩小师生代沟。
        学生戏称“两岁一代沟”,照此算来,师生之间不知存在着多少个代沟?说法虽然夸张,却道出了师生关系的现实问题:学生和老师咫尺天涯,缺乏心与心的沟通,于是,学生的道德困惑、心理问题悬而未决,老师也得不到德育工作的反馈,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思想。德育工作进展缓慢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师生代沟的阻隔。
        我们又如何来跨越这个代沟?
        1、教师要自觉改变“高高在上”的神圣地位,和学生平等相待。学生和教师一样,也是有血有肉、有着强烈尊严需要的“大写”的人,教师自身需要的到学生的尊重,学生也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。
        2、加强沟通,建立师生互动的良好关系。实践表明,那些善于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与沟通的教师,往往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和好评,师生之间的隔阂基本不存在。所以,教师要多创造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,通过师生交谈、共同活动实现彼此的有效沟通。平时,教师可以关注一下学生的兴趣所在,把学生的兴趣作为交谈的话题,以此改变师生之间没有共同语言的现象。
        二、 抓好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方法的研究,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。
        班主任工作既然是一项事业,一门学问,就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、爱心和奉献精神。注重班主任的选拔培养,切实转变“无人干、不愿干、拖着干”的被动工作局面,充分调动专业科教师的积极性,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。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,才能不断深入思考和研究班主任工作,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和思想政治觉悟,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,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求知,学会做人,学会做事,学会生存;只有具备恒久的爱心,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计划深远,真正融入学生班集体中,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,获得学生的尊重、理解、信任和支持,从而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开展积极的教育和管理工作;只有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,才能摆脱功利主义的干扰和困顿,以平常人、平常心去做平常事,不走形式,不带情绪,不唱高调,不讲报酬,于默默无闻、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学生。
        (1)关心学生,爱护学生,增进师生感情,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基础
         教育是充满感情,充满爱的事业。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说过:“谁爱孩子,孩子就爱谁,只有爱孩子的人,他才可以教育学生。” “爱”就是爱祖国、爱事业、爱学生。没有真正的爱,就没有真正的教育。因此,作为班主任,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,还要多给他们以真挚的爱,感情上与他们息息相通,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。
         此外对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正确方法,应该是“采取疏导的方法,而不应是简单的批评和惩罚”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      (2)加强思想政治教育,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关键
        首先,应是端正学习目的的教育。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,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,正确处理国家、集体、个人三者利益关,将个人学习成才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,端正学习动机,找到学习动力的源泉,稳定专业思想,提高学习积极性,要使他们明确现代社会是人才竞争的时代。   
        其次,要进行增强集体观念教育。树立良好班风,很多学生吃住在学校这个大集体环境中,就要以班级、宿舍这个小集体为“家”,时时处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,事事以集体利益为重,集体成员要团结一致,事事为集体所想,在班级逐渐形成和树立勤奋、钻研、求实、守纪、创新的良好班风。
        再次,要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寓教于各项活动之中。就是说要经常组织一些以培养兴趣为内容,陶冶情操为目的的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活动。如:主题班会、文体比赛、知识竞赛、演讲等,使他们在参加活动的同时,接受积极有益的思想教育,树立团结协作的精神,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。
    (3)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,是搞好班级工作的有效途径。
        人们都知道,教师不仅应是知识渊博的智者,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。每位教师,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,教师高尚的人格力量是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的巨大动力。因此,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自觉地做到为人师表,处处率先垂范,这样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从你的言谈仪表中受到启发,从你的举止行为上受到感染,被你的真情实意所感动,为你的辛勤努力而折服,班级工作才会蒸蒸日上。
        在工作中,对自己要高标准,严要求,以身作则,当好学生的楷模。如学院或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,班主任不但要求学生参加,自己要按时参与,亲自指导过问,以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。在处理班级问题时,无论大事小事,都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,光明磊落,对学生一视同仁,避免亲疏之分。班主任对自己工作中的缺点,要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。实践证明,教师只有言传身教,严中有爱,才能赢得同学们的拥护和信赖,才能较顺利地做好班主任工作。
         三、抓好身边的小事,,是教育管理工作的不容忽视的细节问题。
        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,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,应从身边的“小事”抓起,以小见大,以小育大。
        (1)从“小事”抓起,是现状所需
        中国有句古训: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”。其旨在教诲人注意生活中的小事,从小事中培养人的大德行。当前,有一些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较多,这种现状决定了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应从身边的“小事”抓起。
        (2)从“小事”抓起,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
        1、要高度重视
        “小事”往往容易被忽视。作为班主任,带一个班,不能认为只要学生不闹事、不打架就可以了,实践证明:许多小事反映出学生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道德观以及如何做人的大问题,是必须抓、及时抓的问题。一个完美的学生形象,也必须从一点一滴塑造。
        2、要突出重点
       “小事”是一种现象,有的是有意做的,也有的是无意做的。所以对“小事”不能一概而论,要注意抓住重点,把握方向,以点代面,推己及人,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。积极开展教育。是为祖国为人民,还是为自己;是“我要学”,还是“要我学”。只有抓得准,效果就实。
        3、要注意方法
        从“小事”抓起,既不能就事论事,又不能无限拔高;既不能事事不放,又不能满不在乎;既不能轻易放过,又不能伤害学生。这就要求,要抓得准,分析得深,注重实际效果。要以理服人。
    教育管理是一门科学,也是一门艺术。总之,要教育管理好学生,就是要培养鼓励学生“爱国荣校”,引导学生思想上积极上进,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信念;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,提高学生自身修养;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;注意观察学生思想变化,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,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,倾向性问题,热点难点问题,及时疏导解决。就是希望在管理中不断创新,在创新中提升每个学生的整体素质。